传承栖黄新火,一个有品质、有温度的公众号
艾玉香堂
作者/唐祖轩
吴茱萸汤由吴茱萸、人参、生姜、大枣四种药材组成。 功能:温补虚损,行气止呕。 仲景用此方治疗阳明、少阴、厥阴三经的疾病,足见此方的应用范围之广。
阳明经主胃肠道,其性质多为内热证所致。 但其症状是吃完谷物就想吐,这是胃虚寒引起的。 脾胃有外有内,“实源在阳明,虚在太阴”。 现在中焦虚寒,健康运势不佳,胃部症状持续下去,就会出现恶心、呕吐的情况。 此方温胃、下脏、补中、化浊。 虽治胃肠道,但主治太阴。 少阴属心、肾。 若肝虚,侵犯浊阴,则出现呕吐、烦躁、死亡,而症状则为怕冷。 用此方可温胃养胃、化浊通阳、止呕止烦、晕厥。 厥阴属肝,性甘。 现在寒伤厥阴,肝胃虚寒,下焦浊阴之气胜于清阳之位,出现干呕、呕吐、头痛等症状。 此方温中益气。 ,减逆散寒,故能有效。 现介绍该方在临床应用中的辨证经验。
1.烦躁、逆转
《伤寒论》讲了许多烦躁、逆转的证候。 因为他们的阴阳不同,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。 吴茱萸汤证候中的烦躁,与《少阴篇》中所说的相反:“少阴病,呕吐,手足冷,烦躁而死,吴茱萸汤为主治”。
烦躁、逆转是由呕吐引起的。 尤其是那些使用烦躁、想死的话的人,其实都是呕吐过多造成的。 盖少阴归心、肾。 肾水上升了,心火就泄了,就没有后患了。 当心火降温肾水时,心神就会莫名其妙地生起。 今阳弱土湿,肝中虚,浊阴上行。 呕吐有益,阳郁于上则烦躁,阴郁于下则烦躁,阳郁不到四肢则上逆而逆。 临床辨证时须与阴阳两虚所致的烦躁、晕厥相鉴别。 常见烦躁、晕厥等症状,如恶寒、卧疲乏力、四肢晕厥、脉细无力等。 治疗是回阳救逆。 吴茱萸汤的烦躁逆证多见于吐泻、胃肠损害后,并伴有腹胀不适、倦怠无力、喜温恶寒、面色白、舌质淡等症状。苔白,脉缓缓。 方中吴茱萸辛温,祛久寒。 其辛味直达厥阴五脏六腑。 人参和大枣用来温暖干燥的大地。 生姜性辛温,能升阳气,从而温痹肢体,调肝木。 胃部不适会减轻,烦躁也会停止。
例:杨某,男,42岁,1974年10月21日入院,有胃病病史,加上情绪不适,导致呕吐、拒食。 经治疗未能痊愈,病情拖延了一个多月。 经X线钡餐检查,钡剂呈呆滞状态,怀疑为器质性病变。 他情绪紧张,而且一天天恶化。 住院治疗。 症状为精神不振,食后呕吐,吞酸困难,烦躁失眠,肢冷,大便干,一日一行,连四五日,舌苔白中有津液,脉缓弱。 这种肝胃不和,就是阴浊所致。 治宜温中降逆,行气和胃。
处方:红参9克,生姜30克,大枣12枚(劈开),吴茱萸、枳壳、厚朴各15克。 他被告知要经常服用。 服3剂后,呕吐停止,胃热,大便通畅,烦躁停止,四肢温暖。 经治疗痊愈。
注意:脾胃久虚,情志不顺,肝失调,胃失统,脏腑不通,食不下,大便秘结,呕吐不止,正气受损; 辨别四肢冰凉、舌白多金的症状; 脉无力无力,病机为中焦虚寒,肝木横逆,浊阴上进。 烦躁的原因有:首先是剧烈呕吐引起的,其次是便秘引起的。 故用吴茱萸汤,辛以开窍,苦以减其毒害,甘以培之,并加一些行气之品。 使脏腑清畅,呕吐停止,烦躁抽搐相继痊愈。 如果你知道哪一部分是不利的,那么如果你能有利它,它就会被治愈。
2.呕吐
引起呕吐的原因有很多,治疗方法也不同。 《吴茱萸汤证》中论述了“食粮呕吐”、“唾干呕吐”等症状。 胃的作用是接受食物。 如果缺乏,它将无法接受食物。 如果天气寒冷,胃气就会升降。 少阴呕吐利因阳虚,厥阴受寒,肝木逆,胃失和降,清痰冷沫,随上逆气吐出。 从临床症状来看,都是阴寒所致。 临床上常出现面色苍白、倦怠乏力、喜温恶寒、胸闷呕吐、四肢微温、额顶头痛、舌质淡、脉细弱等症状。 吴茱萸汤苦辛凉气,味甘扶正。 可治阳明虚寒、少阴寒饮、厥阴横逆。 温中降肝胃,补中化浊。 。
例:王某,女,35岁,1968年4月30日入院,因情绪不适,饮食不当,出现右胁下抽痛,冷热交替,恶心呕吐。 患者经上级医院诊断为“胆囊炎、胆结石”。 服用大剂量排石汤无效,患者呕吐严重。 由于无法进食和饮水,他被送往医院。 症状为面色苍白,神色疲倦,口流涎,胸满闷,呕吐不食,痰多,身右侧疼痛,肢冷,但无外症,头痛微弱,位于头顶,舌质淡,脉细弱。 若常服此药,则寒凉,阳气耗损,浊阴充盛。 治疗宜温寒利湿,行气止呕。
处方:炒吴茱萸、红参各9克,生姜30克,大枣10枚(劈开),半夏15克,黄连5克。 勤服上述药物,呕吐立即缓解,次日即可进食,四肢温暖,加减治疗后病愈。
注:胆胃下行时,则畅。 服用风寒感冒药会引起腹泻,伤及胃阳。 加半夏、黄连,能清利气,故能效。 使用吴茱萸汤治疗呕吐时,要注意改变剂量,以达到理想的效果。 吴茱萸性燥,气强,故用量5~9克为宜; 生姜用量为15~45克,以暖胃、减轻消化不良的效果为准。 加减除勤求仲景之训外,亦须借鉴后世医家的阐释。 如“丹溪心法”单用吴茱萸,加黄连左金丸治疗呕吐吞酸,始终取得优异的效果; 王梦莹选择此方治疗感冒霍乱。 它很灵活,也有自己的优点。 应该继续使用。
3、头痛
头为“诸阳之会”。 三阳厥阴经皆交于头,五脏精气及六脏清阳之气亦盛于头。 因此,无论是外在感染还是内伤,都会引起头痛。 吴茱萸汤证候的头痛部位在额部,因为阳明经贯穿面部,厥阴经与督脉交汇于额部上方。 还须合并其他临床症状,如四肢体温过低、呕吐吐痰、舌质淡薄等。 、津液过多而不渴,脉弦滑或脉缓重,无外症等。本方以吴茱萸为主,可降肝胃寒。 肝胃之寒可降,阴寒之邪不升,经络舒畅,头痛自愈。
例:罗某,男,35岁,1963年8月13日诊治。初患外感,发热,恶寒,无汗,全身酸痛,项背僵硬不适,服葛根汤,一种味道。 服用后,出汗、发烧消退,颈背僵硬有所改善,但头痛并未停止。 经3次会诊,诊断为阳热证。 先后服用大剂量白虎汤和祛风清平药,均无效果。 特邀老中医段彩亭诊治。 症状包括面色青黑、精神疲倦、头疼欲裂、额头头痛、用布包头、靠墙喘息、流鼻涕、四肢冰冷、呕吐、流涎、舌无苔、水液过多等。和弦脉。 滑。 此阳虚寒,阴寒之气侵入青阳之府。 治疗宜温热降寒湿。
处方:吴茱萸、鹿参、生姜各30克,大枣12枚(劈开)。 服用上述药物后,所有症状均减轻,头痛立即停止。 又服3剂后,症状缓解。
注:寒阴之邪上行,浊阴之邪遮蔽清窍,故头痛欲裂。 辨证关键是吐唾、肢冷。 吴茱萸味苦,性大热。 人参、生姜、大枣有益于中体温。 吴茱萸有降温、平中、补阳虚、降寒作用。 对阴寒之邪所致的头痛有多重功效。 临床治疗头痛时,吴茱萸的适宜用量为15~30g。 若量少,则不能达顶,驱除阴寒之邪。
4、利润较低
只有少阴病用吴茱萸汤治疗腹泻时才提到“呕吐”二字。 因此,人们常常认为呕吐是主要症状,腹泻是可能的症状。 然而,仔细观察这个方子的成分就会发现,每种药物都有多种功能。 怎样才能引用景所著的所有书籍呢?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 周连三师生曾用此方治疗九黎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 他认为:“少阴寒盛,阳虚寒水泛滥,则伤脾土,肝寒则失其功能。” 跳大之会,逆脾土,胃虚也与运气不佳有直接关系:因脾不升清,胃失浊,必有呕吐。 久而久之,脾郁,就会变成九黎。”。出现胃寒、欲热、呕吐吞酸、身冷肢冷、腹鸣腹泻、腰痛等症状。临床上常见脐腹、舌淡、脉沉,方中吴茱萸能温肝胃、燥脾湿、温肾阳,人参益气健脾,生姜、大枣能镇静。胃,所以上、下皆可治。
例:张某,男,32岁,搬运工,1964年7月26日诊治,长期脾胃虚寒,误食生冷食物,经常呕吐、腹泻。 经过治疗,她的情况有所好转,每次遇到生冷食物,她就不停地呕吐、腹泻。 病情拖延了一年多,她转为慢性腹泻,体重也逐渐消瘦。 长期治疗无效,遂来我院治疗。 症状为面色黝黑,精神疲惫,吐酸水,脐腹疼痛,每日大便四五次,小腹冷需按压,四肢冰凉,口满凉水,舌淡苔白。苔白,脉沉细。 此阳虚土湿,肝脾郁滞。 治疗宜温热化浊,健脾渗湿。
处方:吴茱萸、鹿参、干姜各15克,大枣12枚,茯苓30克。 服上述药3剂后,酸吐停止,腹泻减轻,大便虽不成形,但可堆积。 遂在原方中加五味子、肉豆蔻,服三十余剂,病愈。
注:此为寒水所致,肝木逆,脾困胃逆,呕吐同时有利。 故用吴茱萸汤减逆止呕,温中止泻,故效。 呕吐虽止而缓解,病在下焦。 加五味子、肉豆蔻,温中行气,收敛固涩。 王肯堂在《辨证论治》中加减仲景吴茱萸汤,形成四神丸。 后人用此方治疗脾虚肾寒所致的慢性腹泻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 这证明吴茱萸汤不仅能治病,还能治病。 一切都在控制之中。
临床上多用此方治疗息肉、吐水。 如果不吐水,还有吞酸喜温的症状。 吴茱萸用量可为15~30g。 大剂量用于温上、下寒。 益姜的功效比干姜更有效。 每次饮用后添加。 黄连也可泻渗,但用量要小,每剂3~5克为宜。
“证”是应用方药的依据。 张仲景对吴茱萸汤治疗证候的论述非常详细,后世医家又进一步发展。 我们要勤勉地遵循仲景的教诲,博采各家之长。 临床实践不受中西医各种疾病名称的限制。 只要辨证正确,就能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。 吴茱萸性硬,性热,但因怕其燥烈,不敢用或用量过少,结果杯水车薪,药不足以治病。 吴茱萸虽性燥烈,但对阴浊不降、寒气不愈、吞咽酸胀等证候具有多重功效。 每次服用30g后无任何不适。
清代黄公绣《本草求真》中云:“将吴茱萸与醋涂于足心,可治口舌生疮,有多重功效。” 要提高疗效,就必须掌握本方的煎服方法和用量,仔细考察钟经的煎服方法也有独创性。 胃肠道症状是吴茱萸汤的主要症状。 仲景用吴茱萸时,恐其性燥烈,使胃不能吸收,故治疗阳明胃虚寒。 食五谷呕吐时,将此药洗净用之,以去其燥涩; 用厥阴治疗肝木逆行所致的干呕、流涎时,将吴茱萸汤洗七次,以防止燥涩伤及肝胃。
例如,在临床上,对于服药后出现恶心、呕吐的情况,可以采用冷服法。 有些患者服用后症状加剧,但少量饮酒后即可消失。 临床上已大剂量使用吴茱萸汤,尚未出现严重的吴茱萸汤中毒症状,因此必须正确辨证,注意煎药方法和方剂服用方法,才能有效治疗。达到预期效果。 文苑/中医读书会公众号
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非专业医生